实习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实习基地 -> 正文

【野外实习动态】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系列报道(三)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2-08-06

 2022年8月3日至4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的全体师生在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天燕园区、官门山园区、神农顶园区、大九湖园区开展现场实习教学。

8月3日,全体师生考察了天燕园区的峡谷地貌、植被和土壤。华中农业大学胡红青教授为实习师生讲授了土壤剖面结构、土壤分层诊断、土壤垂直带谱以及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植被、母岩岩性及地貌之间的关系。最后,实习师生围绕不同海拔、岩性和地貌环境下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差异展开讨论。

针对神农架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为实习师生详细介绍了冰川遗迹的判断标准,包括冰川地貌、冰川沉积物和当时的气候环境,并对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争论进行了评述,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运用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古气候学等相关知识综合判断“中国东部冰川之争”的答案。

湖北大学李中强教授为实习师生讲解了神农架林区生物多样性特征、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特征以及南坡北坡基带的差异。实习师生围绕人为活动对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影响展开讨论。

在官门山园区,实习师生参观了大鲵馆、野人洞、地质馆和地貌厅。在地质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安教授着重介绍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晚前寒武地层之一——神农架群,并详细介绍了神农架群地层层序划分。从神农架群层型剖面来看,自下而上依次是郑家垭组、石槽河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接着,李长安教授带领实习师生认识了发育于该地层中的藻类生物——叠层石。李长安教授表示叠层石对于判断地层是否倒转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8月3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应邀为“荆楚地理大讲堂”第四期做了题为“数字地貌分析”的报告。汤老师为实习师生详细介绍了数字地貌基本概念与核心问题、基础数据与地形建设、数字地貌与分析方法、典型案例与拓展应用等内容。同学们围绕精细时空数据的获取分析、基岩谱带对地貌的研究等问题与汤老师展开深入探讨。

8月4日,实习师生来到小龙潭金丝猴基地,观察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繁殖行为、社会结构、保护措施。川金丝猴是神农架生态系统演替与物质循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种,起着群落结构调控的关键作用。

在神农顶园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旭教授介绍了神农架群石槽河组白云岩的时代、岩性特征及形成环境。陈旭教授特别提到,在观察点见到的紫红色砂岩的形成与地球的“雪球事件”有关,区别于神农架其他景区。

在板壁岩考察点,北京师范大学徐霞副教授向全体师生讲解了神农顶植被垂直带谱变化规律、植被的种类、植被的分类等内容。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为实习师生讲解了板壁岩的岩性特征与板壁岩岩溶地貌形成的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咸雨教授在神农架大九湖湿地馆向实习师生介绍了大九湖湿地的地质地貌特征、泥炭的形成环境、泥炭藓的功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隐患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泥炭沼泽的水文、土壤、植被特征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和湿地沼泽与碳中和、碳达峰之间的关系。

随后,黄咸雨教授带领实习师生来到二号和三号湖泊进行了野外现场教学。黄咸雨教授讲解了泥炭地的生物类型、生物特征与生态环境,之后部分师生体验了泥炭地植物样品采集与水质理化参数的测定。实习师生围绕大九湖泥炭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泥炭藓群落消长与湖水位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泥炭藓生境的影响等问题与黄咸雨教授展开深入交流。

在四号湖泊考察点,黄咸雨教授从监测点位的选取、监测仪器、监测内容等方面向实习师生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团队在大九湖湿地建立的关键带监测体系及要实现的目标。

(供稿人:徐惠孝  田益瑗  谷思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