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位授予 -> 正文

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0-03-10

中国地质大学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

0816

学科名称

测绘科学与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70630


目录

一、学科简介. 3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4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6

四、课程设置. 7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 Writing》课程内容大纲. 10

《Frontier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课程内容大纲. 11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 12

《空间大地测量学》课程内容大纲. 14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课程内容大纲. 15

《高等摄影测量》课程内容大纲. 16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课程内容大纲. 17

《微波遥感》课程内容大纲. 18

《遥感应用模型》课程内容大纲. 20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大纲. 21

《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课程内容大纲. 23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大纲. 25

《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大纲. 27

《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课程内容大纲. 29

《高性能计算》课程内容大纲. 31

《智能空间计算》课程内容大纲. 33

《现代地图学》课程内容大纲. 36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大纲. 38

《智慧城市》课程内容大纲. 40

《Advanced Remote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课程内容大纲. 41

《Advanced GIS Applications》课程内容大纲. 43

《Advanced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课程内容大纲. 45

五、必读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47

六、科研能力及素质等要求. 49

七、学位论文及学术成果要求. 50



一、学科简介

(简单介绍学科点的设置时间、发展状况、国内外地位;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主要实验室和设备;项目状况(项目经费、来源等)和主要成果;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限1000字))

本学科点于2010年获批博士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3年被评为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根据2012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结果,本学科排名第六。建有“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拥有GPS接收机、测量机器人、电子水准仪、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图像处理工作站、野外光谱仪、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性能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先进仪器设备。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拥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已承担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项目等在内的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近5年科研经费总计达9100多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7800多万元,目前在研经费6700多万元。

本学科点已取得一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建立了国产大型GIS软件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大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MapGIS,其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管理、操纵能力和性能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apGIS广泛用于国土、地调、数字城市等行业,并成功应用于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在现代测量数据处理、地壳形变与地震以及高铁变形监测研究等方面,承担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发表2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篇),并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遥感信息处理平台,在多库一体化空间数据库集成管理、地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建模及分析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遥感信息处理平台”获国家科技部遥感软件测评表彰推荐。研发的适用于多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的嵌入式GIS平台和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开发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与集成共享系统,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多个城市获得应用,并被推荐为建设部示范工程。

本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2013-2016年招收博士生64人,授予45人博士学位。本学科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90人,生师比1:10。博士毕业生大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毕业生的基础理论宽广扎实,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就业率100%。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序号

学科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1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研究如何用地图的形式科学地、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空间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对空间地理环境信息进行获取智能抽象、储存、管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图形和图像方式传输空间地理环境信息其培养方向主要包括:1、地图设计、投影与绘;2多源地理数据采集输入与更新;3、海量地理数据库的管理和高效检索;4、空间分析建模5、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6、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7、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

吴信才

谢  忠

刘修国

郑贵洲

樊文有

曾  文

万  波

周  琪

徐世武

郑  坤

林伟华

2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研究地球及其邻近星体的形状和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以及应用卫航空和地面测量传感器对空间点位置进行精密测定对城市和工程建设以及资源环境的规划设计进行施工放样测量并进行变形监测的技术其培养方向主要包括:1、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2、大型精密工程测量;3、卫星大地测量与应用;4、地壳形变监测与大地测量反演;5、组合导航定位与应用;6、工业测量。

胡友健

程新文

吴北平

陈性义

潘  雄

明祖涛

丁开华

岳迎春

张绍成

3

摄影测量与遥感

研究基于航天、航空和地面不同平台的遥感传感器成像机理及其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信息提取与表达、参数定量反演及其集成应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其培养方向主要包括:1成像机理与遥感数据获取;2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与信息提取;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4遥感图像场景理解;5地学参数遥感定量反演;6多源信息地学集成应用

刘修国

程新文

胡友健

郑贵洲

高  伟

田玉刚

刘福江

宋  妍

4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

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3S集成技术,研究在网络和移动环境下的空间信息采集、管理、共享的方法,以及空间信息应用、导航位置服务、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其培养方向主要包括:1、3S技术集成;2、空间信息融合共享与网络服务3、智慧城市与智慧地球;4、空间大数据;5、智能空间信息处理

谢  忠

曾  文

樊文有

黄  鹰

郑  坤

胡楚丽

杨  乃

花卫华

奚大平

晁  怡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每个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一般不少于3个。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教法、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培养要求,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本学位点培养学科基础厚实,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工程技能和科学精神,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有志于从事测绘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情操高尚、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   掌握坚实的测绘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1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和撰写科研论文,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3)   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成果在理论上有创新或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4)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综合能力及一定的管理能力,并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博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7年。


四、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硕博连读和直博生30学分申请考核统考博士提前攻博生18学分

学科代码:0816

学科名称:测绘科学与技术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公共学位课

6学分

外语课

B000003

科技论文写作

64

4

1

信息工程学院

必修,信息工程学院开课

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公共英语均只上博士英语课程

思政课

B00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修,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课

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公共思政课均只上博士思政课程

专业学位课

硕博连读、直博生≥24学分

提前攻博、申请考核、统考博士生≥12

学位必修课

≥12学分

B000004

科学方法论

32

2

1

研究生院

必修

B110001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

64

4

2

信息工程学院

必修

B000002

研究方向文献综述(博士)

96

6

信息工程学院

必修

公开报告、报告提纲上网(写两个2万字以上的研究方向文献综述,参考文献50篇以上,其中英文文献占30%;可与开题同时进行,附《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考试成绩登记表》,填写完整随报告交培养处)。

学术报告

15

3

5

信息工程学院

必修

参加学术报告会至少20次(1个学分),主讲至少3次(2个学分),其中至少有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报告或两次全国学术会议报告,并按要求填写学术报告手册、且3次作报告要完成系统填报。

学位选修课

硕博连读、直博生≥12学分,提前攻博、申请考核、统考博士生不做要求。

S110027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

48

3

1

信息工程学院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方向必修

S110025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

48

3

1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9

空间大地测量学

48

3

2

信息工程学院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方向必修

S110004

高等摄影测量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4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必

S110015

遥感应用模型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必

S110009

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方向必修

S110005

高级程序设计

48

3

1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06

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方向必修

S120005

S120003

S120001

S120002

多元统计分析

数值分析

数理统计

数学物理方程

48

3

12

数理学院

必选一

S110011

微波遥感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08

激光雷达原理与应用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3

现代地图学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0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07

高性能计算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7

智能空间计算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6

智慧城市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110012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

48

3

12

信息工程学院

选修

S070018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48

3

12

机电学院

选修

G000002

信息检索与利用

32

2

12

图书馆

选修

S110003

S110001

S110002

Advanced Remote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d GIS Applications


Advanced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32

2

12

信息工程学院

任选一

(全英语国际化课程)

其他必修环节

学位论文开题

必修

完成论文开题,并完成系统填报。

资格考核(硕博连读、直博生)

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必修,具体要求参见中地大(汉)研字[2015] 25 号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和中期考核的规定(修订)

中期考核(提前攻博、申请考核、统考博士生

提前攻博、申请考核、统考博士生必修,具体要求参见中地大(汉)研字[2015] 25 号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和中期考核的规定(修订)

校外(或国外、境外)学习、交流经历

2014级及以后的非在职博士生在读期间应至少出国交流一次。

说明:①各培养单位自定必修及选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②所有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原则上只要有学生定制培养计划,必须开课;③培养计划定制人数≥20人的课程由培养处排课,培养计划定制人数19人的课程由学院单独开课;④新生年级培养计划每年930日确定后,原则上不得修改;⑤开课学期应明确具体学期,切勿用1-21-32-3等模糊字段。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 Writing》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4/64      学分:4

课程中文名称:科技论文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 Writing

教学方式:授课与自学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成绩+平时成绩

任课教师(至少2人):关庆锋、尚建嘎、胡楚丽、杨健、刘袁缘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包括各类论文的框架结构、行文规范、语言技巧、图表制作和投稿与发表过程等。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course for the doctoral   and master student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urse i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including the frameworks and   structures, conventions and techniques, tables and figures, as well as the   procedure of submission and publishing.

教学目标:

使研究生充分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基本技巧,为撰写和发表科研成果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什么是科研写作、科研论文的道德规范

第二部分 撰写正文:标题、摘要、导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志谢、引用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写作规范与技巧:中/英语写作规范、语言表达技巧、行话与略语

第四部分 准备图表:有效设计表格、制作有效的图形、制作有效的照片

第五部分 发表论文:著作权与许可、提交稿件、审稿的程序、发表步骤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座形式授课,授课教师应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讲课前给研究生发放学习参考资料。课程结束后,每个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完成1篇课程论文。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要求。后续课程:无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罗伯特·A·戴,芭芭拉·盖斯特尔 著;顾良军,林东涛,张健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玛格丽特·卡吉尔,[] 帕特里克·奥康纳 著;杨丽庭,马立军,王维娜 《如何写出高水平英文科技论文:策略与步骤》 化学工业出版社

注:本院系开设的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Frontier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B110001   开课学期:2     周学时/总学时:4/64        学分:4

课程中文名称: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

课程英文名称: Frontier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教学方式:授课与自学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成绩+平时成绩

任课教师(至少2人):谢忠、关庆锋、周顺平、刘修国、胡友健、程新文、潘雄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重点讲授“3S”(GISRSGNS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大地测量与工程测量、数字化与智能化测绘、智慧城市及智慧地球等方面的应用。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course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search trends of Surve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3S" (GIS,   RS, GNS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eodesy and engineering   surveying,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surveying and mapping, Smart city and   Smart earth.

教学目标:

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国内外测绘科技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动态,重点了解“3S”(GIS、RS、GNS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测绘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并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大地测量科技前沿;2.工程测量科技前沿;3.摄测

量与遥感科技前沿;4.GIS科技前沿;5.GNSS科技前沿。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座形式授课,授课教师应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讲课前给研究生发放学习参考资料。课程结束后,每个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完成1篇课程论文。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后续课程:无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无教材、参考书。由任课教师根据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科技论文、最新召开的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论文、有关国内外学术组织最新发布的测绘科技前沿报告及最新科研成果等资料组织安排授课内容。

《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27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theory of surveying data processing

教学方式:授课与自学   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或考试

任课教师(至少2人):潘雄、丁开华、吴北平

课程简介:

(要求中英文课程简介都有,中文简介后加英文简介)

本课程为了适应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最小二乘测量平差的基础上,将测绘数据处理的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做了较多扩展,系统阐述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

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is course will expand the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objects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proces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least squares measurement adjustment,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measurement data processing and method, so   that students get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data processing.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数据处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在专业中的应用前景,掌握多种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为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

极大似然估计、最小方差估计、极大验后估计及其相互关系,广义测量平差原理,最小二乘配置,秩亏自由网平差,L 范最小估计,有偏估计,非线性估计,稳健性估计,时间序列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小波理论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崔希璋等编,《广义测量平差》,测绘出版社,2006

2、沈云中、陶本藻编,《实用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第二版),测绘出版社,2012

3邱卫宁、陶本藻等编,《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

1.周江文等编,《抗差最小二乘估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王新洲编著,《非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应用》,测绘出版社, 2002.

3.刘国林编,《非线性最小二乘与测量平差》,测绘出版社, 2002.

4.王松佳编,《线性模型的理论及应用》,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5.杨元喜编著,《自适应动态导航定位》,测绘出版社,2006.

6.陈永奇编,《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09

7.陶本藻编,《测量数据处理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测绘出版社,2007

8.邱卫宁编,《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王新洲编,陶本藻,邱卫宁,《高等测量平差》,测绘出版社,2006

10.陶本藻编,《自由网平差与变形分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1.宋文尧等编,《卡尔曼滤波》,科学出版社,1991

12.焦李成编,《神经网络系统理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13.邓聚龙编著,《灰色系统理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4.杨叔子等编,《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15.泰前清等编,《实用小波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6.崔锦泰编,《小波分析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17.韦博成编,《近代非线性回归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18.郑肇葆编,《数学规划在测绘学中的应用》,测绘出版社,2003

注:本院系开设的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


《空间大地测量学》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9      开课学期: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空间大地测量学

课程英文名称:Space   Geodesy

教学方式:授课与自学    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张绍成、吴北平、王广兴

课程简介:

为了适应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大地测量理论的基础上,将各种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激光测卫与激光测月、卫星测高、重力卫星测量、卫星导航定位及脉冲星导航定位做了较多扩展,系统阐述空间大地测量的前沿理论和方法。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raditional geodesy theory, the   coordinate system and time system;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laser   ranging and LLR, satellite altimetry, gravity measurement satellite,   satellite navigation and satellite navigation positioning pulse to do a more   extended system on the frontier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pace geodesy.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间大地测量学的最新发展和在专业中的应用前景,掌握多种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为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

空间大地测量学是利用自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来精确测定点的位置,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外部重力场,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的一种套理论和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传统大地测量的局限性,空间大地测量产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空间大地测量中所涉及的各种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激光测卫与激光测月、卫星测高、重力卫星测量、卫星导航定位及脉冲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现状及发展趋势、应用等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        李征航. 空间大地测量学[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参考书

1.许其凤著《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解放军出版社,2001

2.翟国君,黄漠涛等著《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00

3.张捍卫、丁安民和雷伟伟编写《空间大地测量学中的大气折射理论》,测绘出版社,2011

4. 殷纯永主编《现代干涉测量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5. 林克雄编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宇航出版社,1985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25   课学期:    1    周学时/总学时:    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atellite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教学方式:讲授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王广兴、丁开华、张绍成

内容提要:

本课程是为已学完“GPS原理及应用“GPS测量数据处理等课程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研究生能尽快了解在GPS测量和应用领域中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基本原理及方法、发展趋势,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在掌握GPS定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深入地学习GPS的前沿技术和方法,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卫星导航定位的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周跳探测及处理、整周模糊度的确定、基于GPS观测值的电离层电子含量反演及建模、无整周模糊度的基线向量解算方法、GAMIT软件简介、GPS气象学、网络RTK技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现代高程测定技术等、GPS/INS组合导航定位

This course is   for graduates who have some related courses taken, inclu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PS, Data Processing of GPS, and so on. It aims to help   graduates to know the present research,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blems/subject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on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PS surveying, making them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GPS, understand the advances in GPS, and be well prepared to compose their   dissertations.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many sections, including   development and advances of GNS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technology,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cycle slip,   determination of integer ambiguity, modeling and inversion on TEC based on   GPS measurements, adjustment methods, and introduce on GAMIT software, GPS   meteorology, network-based RTK, Satellite Altimeter, and GPS/INS integrated   navigation& positioning.

教材:

1.李征航、张小红主编,《卫星导航定位新技术及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 Scott Gleason, Demoz   Gebre-Egziabher主编,杨东凯等译,《GNSS应用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书:

1.李强等《GPS理论、算法与应用》(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Hofmann-Wellenhof Lichtenegger Wasle著,程鹏飞等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SSGalileo及其他系统》,测绘出版社,2009

3.李国平等著《地基GPS气象学》,科学出版社,2010

4.刘基余编著《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2),科学出版社,2008

《高等摄影测量》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4      开课学期: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高等摄影测量

课程英文名称:Higher   photogrammetry

教学方式:讲课+自学+讨论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宋妍、陈性义、吕利萍、

课程简介:

(要求中英文课程简介都有,中文简介后加英文简介)

系统介绍现代数字影像获取与处理、数字影像的特征提取与定位、数字影像定向、数字影像匹配、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微分纠正、数字矢量地图测制,以及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This course introduces modern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digital images, feature extra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digital images, digital imageorientation, digital image matching,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igital differential   rectification, digital cartography, and digital photogrammetryworkstation.

教学目标:

掌握数字影像获取流程与特征提取

课程内容:

系统介绍现代数字影像获取与处理;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微分纠正、数字矢量地图测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实践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1耿则勋等编,《数字摄影测量学》,测绘出版社,2010

2张祖勋等编著,《数字摄影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耿则勋等编,《数字摄影测量学》,测绘出版社,2010

参考书

2张祖勋等编著,《数字摄影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2    开课学期: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

课程英文名称:Error   Processing and Reliability Theory

教学方式:讲课+自学+讨论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程新文、陈性义

课程简介:

(要求中英文课程简介都有,中文简介后加英文简介)

系统地讲述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系统的误差理论、假设检验和可靠性理论;介绍当代摄影测量平差在理论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和主要动向,如GPS辅助空间三角测量,稳健计算机视觉,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粗差的启发式搜索等。

重点讨论偶然误差的减少、系统误差补偿、差的检测定位、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理论以及不同类型误差的区分等问题。

This course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theories of error, hypothesis testing and reliability in surveying adjustment   system based 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modern photogrammetryadju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and   technique, such as spatial triangulation based on GPS, robust computer vision,   and heuristic search for gross error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reduction of random   error, systematic error compensation, blunder detection, and recognizing of   errors of different types.

教学目标:

学习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粗差的启发式搜索

课程内容:

测量平差系统的误差理论;介绍当代摄影测量平差在理论;偶然误差的减少、系统误差补偿、差的检测定位、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理论以及不同类型误差的区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实践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1、李德仁、袁修孝,《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袁修孝等编著,《误差处理与不确定性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李德仁、袁修孝,《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袁修孝等编著,《误差处理与不确定性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贤达,《矩阵分析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E.M.Mikhal著,《Introduction   to Modern  Photogrammetry》,2002

4.龚健雅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进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微波遥感》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1  开课学期: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微波遥感

课程英文名称: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写报告和笔试

任课教师(至少2人):陈启浩    刘修国

课程简介:

(要求中英文课程简介都有,中文简介后加英文简介)

本课程为了适应国际上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微波遥感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扩展了雷达干涉测量和极化雷达信息处理两方面的内容,系统阐述微波遥感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

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ing demands   placed on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extensions of radar interferometry and polarimetric rada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t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recent   advances of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微波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专业中的应用前景,掌握雷达干涉测量和极化雷达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内容:

微波遥感的基础知识;雷达遥感机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点及目视解译特点;合成孔径雷达系统;InSAR原理及应用;D-InSARPS-InSARPolSAR原理及应用;雷达遥感最新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实践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1、舒宁编,《微波遥感原理(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廖明生、林珲编,《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信号处理基础》,测绘出版社,2003

3、庄钊文等编.,《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4、张澄波,《综合孔径雷达原理、系统分析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89.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2、舒宁编,《微波遥感原理(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廖明生、林珲编,《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信号处理基础》,测绘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Mott H,林昌禄等译,《天线和雷达中的极化》.,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2、张澄波,《综合孔径雷达原理、系统分析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89.

3、张直中,《微波成像术》,科学出版社,1990.

4Henderson F, Lewis A,《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Imaging Radar –   Manual of Remote Sensing,volume 2Thi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Canada,   1998.

5、刘永坦,《雷达成像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6、庄钊文等编.,《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7、王超等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科学出版社,2002.

8Henri Maitre著,孙洪等译,《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黄培康、殷红成、许小剑编,《雷达目标特性》,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Merrill Skolnik著,左群声等译,《雷达系统导论(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11Mott H著,杨汝良等译,《极化雷达遥感[》,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12、王超、张红、陈曦等,《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科学出版社,2008.

13、金亚秋、徐丰等编,《极化散射与SAR遥感信息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

14Lee J S, Pottier E.,《Polarimetric radar imaging: from basics to   applications》,Boca Raton: Taylor and Francis/CRC press,   2009.


《遥感应用模型》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5    开课学期: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遥感应用模型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model

教学方式:讲授与上机实习   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刘修国刘福江

课程简介:

(要求中英文课程简介都有,中文简介后加英文简介)

首先概要论述定量遥感的基础理论,分章节着重介绍大气、植被冠层、土壤和雪面的辐射传输模型,并结合应用实例详细介绍目前传感器定标、大气纠正、几何纠正、各种植物生理参数(如叶面积指数、植物吸收的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比例)、地球物理参数(如宽波段反照率、发射率和表面温度)和四维数据同化等方面的代表现有研究水平的定量算法,最后给出了定量遥感在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This cours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atmosphere,   plant canopies,radiative transfer models of soil and nival surface. Through   the real instances, it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n sensor calibration, atmospheric   correction, geometric correcti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plants (e.g., leaf   area index and effective radiation ratio), geophysical parameters (e.g., broadband   albedo, emissivity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four-dimension data   assimilation. At last, it gives several case studie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in the fields of ecology and agriculture.

教学目标:

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实践掌握多种遥感技术的应用方法,学会灵活运用遥感知识进行各种与光谱反射和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分析,设计相关的问题及工程化处理模型,能熟练地操作基础遥感处理软件进行遥感数据流程加工后处理,为具体应用打好基础,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遥感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遥感的基础理论;大气、植被冠层、土壤和雪面的辐射传输模型;传感器定标、大气纠正、几何纠正、各种植物生理参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实践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有: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

后续课程:无特别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梁顺林 (作者),范闻捷 (译者) 定量遥感,科学出版社,2009

2.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参考书

1.柳钦火等编著,《定量遥感模型、应用及不确定性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晓玲等编著,《环境遥感模型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5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中文名称:高级程序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programming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考试

任课教师(至少2人):李圣文、林伟华

课程简介:

(要求中英文课程简介都有,中文简介后加英文简介)

计算机高级语言(VC++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门现代的高级语言(C++语言)的编程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具备进行Windows程序设计的能力,以及具备自学其它高级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的分析能力,逐步掌握和积累常用的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技巧。

Advanced computer language (VC++) is a   basic cours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various area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it aims at cultivat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in advanced   programming and software developing, helping students mastering anadvanced   computer language (VC++), help students acquiringthe initial abilities of   programming in Windows and the self-study ability of the other advanced   languages. This course develop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lgorithms   and programs, and then promotes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accumulate the   techniques of algorithm analysis and programming.

教学目标:

具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和今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

控制结构、数据类型表达式函数指针、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Windows编程文档视图结构、图形设备接口和资源、对话框、控件、文档读写与打印、多文档界面程序。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实践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1.郑莉、董渊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圣文、方芳等编著.Visual 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 校内胶印教材,2006

3.熊歆斌编著.Visual C++程序设计培训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钱能著, 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Ane Zak 著,马良荔,赵翀等译,《C++编程导论(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AQnley B. Lippman   Josée Lajoie著,潘爱民、张丽译,《C++ Primer第三版中文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7.Arne Stroustrup 和贝尔实验室著,裘宗燕译,《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郑莉、董渊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圣文、方芳等编著.Visual C++程序设计上机指导. 校内胶印教材,2006

3.熊歆斌编著.Visual C++程序设计培训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参考书:

1.钱能著, 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Ane Zak 著,马良荔,赵翀等译,《C++编程导论(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AQnley B. Lippman   Josée Lajoie著,潘爱民、张丽译,《C++ Primer第三版中文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Arne Stroustrup 和贝尔实验室著,裘宗燕译,《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Vid J.Kruglinski Scot   Wingo著,George Shepherd、希望图书创作室译,《Visual C++6.0技术内幕第五版(修订版)》,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6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    4/48    学分:3

课程名称: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关庆锋、郑贵洲、龚君芳、晁怡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空间数据、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概念、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并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空间数据的基本类型、特性和应用潜力,掌握相关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地理、环境、经济、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空间问题,锻炼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theo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patial data, spatial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including spatial representation, spatial sampling,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patial regression,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his course aims 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identifying, describing,   modeling and test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solving spatial problems.

教学目标:

空间统计分析,即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是现代计量地理学中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其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

《空间统计与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从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实践三个层次来对空间统计与分析技术进行讲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回顾和总结基本概率统计知识,并逐渐过渡到空间统计与地学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中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学会对空间数据进行表示、描述、测度,学习如何利用统计知识来挖掘空间模式,进行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等规律的探索,增强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学会能够针对具体案例,综合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和软件来解决具体空间问题。

课程内容:

1、  理解空间数据的概念及特点;了解经典统计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习、回顾和总结经典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如集中趋势指标、离散趋势指标、假设检验等;

3、  掌握点模式的空间描述统计原理与方法;

4、  掌握点模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样方分析、多阶邻点分析,K函数分析,点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5、  掌握面模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空间关系、空间依赖性、空间权重矩阵、连接数统计量、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等;

6、  了解和掌握空间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

7、掌握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空间抽样与空间插值、地统计基本原理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自学+讨论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概率统计、地理信息系统

后续课程:地理建模方法、智能空间计算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David W.S. Wong, Jay Lee.著,张学良译. ArcView GISArcGIS地理信息统计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David OSullivan,   David J. Unwin. 赵永译. 地理信息分析.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Joel Lawhead. Python地理空间分析指南(第2版). 邓世超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4

周成虎,裴韬等.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科学出版社. 2017.1

刘湘南,黄方,王平.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7.2

刘美玲,卢浩. GIS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17.3

汤国安,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7.3

Michael J.de Smith, Michael F. Goodchild,   PaulA.Longley. 杜培军等译. 地理空间分析——原理、技术与软件工具(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4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    4/48    学分:3

课程名称: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教学方式:讲授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高伟、田玉刚

课程简介:

系统地讲授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以及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This course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theories of remote sensing system, the acquiring, transmission and image   form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visible   light (i.e., infrared, thermal infrared, and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It demonstrat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fusion and GIS. Through the case studies in   China and abroad, it concludes the aspects of land,vegetation, water, ocean,   land surface, soil and geology, and then reflects the prospects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s.

教学目标:

1.        对遥感成像的物理和几何机理能有较深的理解与掌握。

2.        掌握遥感在一些经典领域应用的思路与流程。

3.      通过阅读国内外顶级期刊论文,能够分析某一领域的应用前沿与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

7、  遥感的三大热力学定律及其数学推导;

8、  成像机理与辐射传输机理;

9、  发射率、反照率及应用;

10、              蒸散、热惯量与地温反演;

11、              经典的植被指数及其相关性;

12、                典型应用案例与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授与讨论并行。

2.        理论与案例分析并行。

3.        课堂学习与自主阅读并行。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有: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

后续课程:无特别要求。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赵英时等编著,《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孙家抦等,《遥感原理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小文等,《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

3.陈晓玲,《遥感数字影像处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日本遥感研究会,《遥感精解》,测绘出版社,2011

5梁顺林著\范闻捷译,《定量遥感》,科学出版社,2009

6.肖温格特,《遥感图像处理模型与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7.翁齐浩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

8.柳钦火等,《定量遥感模型、应用及不确定性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9.徐希孺,《遥感物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9    开课学期: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名称: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英文名称: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Software Engineering

教学方式:讲课+自学+实践+讨论考试方式:论文或者实习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樊文有、曾文、万波、杨乃、杨之江


课程简介:

主要讲授空间信息系统软件相关的前沿技术、GIS软件开发方法、GIS项目管理、GIS软件产品工程、GIS设计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库设计、“GIS原型系统项目实践、“GIS原型系统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software developing,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project   practices of GI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GIS and   spatial database.

教学目标:

使研究生了解空间信息系统软件前沿技术,掌握相关的GIS软件开发方法、GIS项目管理、GIS软件产品工程、GIS设计原理与方法,能够进行空间数据库设计、“GIS原型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及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课程内容:

全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理论基础部分:包括GIS与组织管理的关系、GIS软件开发方法和GIS项目管理。GIS需求分析与战略规划部分:介绍项目开始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启动、用户调

查、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战略规划等内容,讨论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GIS系统设计部分:介绍GIS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重点讨论GIS功能与应用设计、结构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组织设计。

项目实施管理部分:介绍GIS实施管理的基本技能、项目经理职业发展及GIS项目管理研究前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与讨论并行、理论与案例分析并行、课堂学习与自主阅读并行。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孔云峰等编,《GIS分析、设计与项目管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

1. 郭庆胜等编,《地理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正江、汤国安等编,《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7

3. 毕硕本、王桥等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4. 孔云峰等编,GIS分析、设计与项目管理》,科学出版社,2008

5. 吴信才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 吴信才等编著,《面向网络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9

7. 吴信才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

8.林广艳编,软件工程过程(高级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 倪子伟编,《软件开发过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6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名称:高级空间统计与分析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讨论   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关庆锋、郑贵洲、龚君芳、晁怡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空间数据、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概念、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并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空间数据的基本类型、特性和应用潜力,掌握相关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地理、环境、经济、生态等相关领域的空间问题,锻炼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theo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patial data, spatial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including spatial representation, spatial sampling,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patial regression,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his course aims 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identifying, describing,   modeling and test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solving spatial problems.

教学目标:

空间统计分析,即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是现代计量地理学中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其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

《空间统计与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从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实践三个层次来对空间统计与分析技术进行讲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回顾和总结基本概率统计知识,并逐渐过渡到空间统计与地学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中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学会对空间数据进行表示、描述、测度,学习如何利用统计知识来挖掘空间模式,进行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等规律的探索,增强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学会能够针对具体案例,综合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和软件来解决具体空间问题。

课程内容:

1、理解空间数据的概念及特点;了解经典统计学与空间统计学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回顾和总结经典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如集中趋势指标、离散趋势指标、假设检验等;

3、掌握点模式的空间描述统计原理与方法;

4、掌握点模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样方分析、多阶邻点分析,K函数分析,点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5、掌握面模式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空间关系、空间依赖性、空间权重矩阵、连接数统计量、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等;

6、了解和掌握空间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

7、掌握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空间抽样与空间插值、地统计基本原理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多媒体讲授

2、          课堂讨论

3、          上机实习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概率统计、地理信息系统

后续课程:地理建模方法、智能空间计算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David W.S. Wong, Jay Lee.著,张学良译. ArcView GISArcGIS地理信息统计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David O’Sullivan, David J. Unwin. 赵永译. 地理信息分析.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Joel Lawhead. Python地理空间分析指南(第2版). 邓世超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4

周成虎,裴韬等.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科学出版社. 2017.1

刘湘南,黄方,王平.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7.2

刘美玲,卢浩. GIS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17.3

汤国安,杨昕.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17.3

Michael J.de Smith, Michael F. Goodchild,   PaulA.Longley. 杜培军等译. 地理空间分析——原理、技术与软件工具(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高性能计算》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7  开课学期: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名称: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教学方式:讲课+自学+讨论考试方式: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谢忠、吴亮、陈占龙

课程简介:

介绍多核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系统、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结构、基于多核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基于多核的软件设计、基于多核计算机系统的编程技术、基于多核平台的程序调试技术、基于多核的编译优化技术、多核软件开发工具;Windows系统下多线程编程、Linux系统下多线程编程、Windows系统下利用OpenMP进行进行多线程编程。通过该课程的实习,使研究生掌握多核体系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策略,深入了解多核体系架构,完善知识结构,能在多核平台上进行并行编程,会使用多核技术编程工具进行程序优化及调试,理解多核技术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能独立完成所要求的实验计划。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systems, parallel architectures, software   development tools, software designing, programming, and debugging techniques   of multi-core computer. It also introduces multithreaded programming in   Windows and Linux, and multithreaded programming based on OpenMP in Window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it aims at help graduates master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designing strategies of multi-core architecture, ad   acquiring the ability of programming, optimizing, and debugging on the   multi-core computers.

教学目标:

近年来,在Intel等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多核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想象。这个发展使得单核架构的电脑逐渐被替代,更重要的是多核技术将带来业内硬件和软件设计理念和方法上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多核时代的到来无疑揭开了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本课程以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编程等课程为基础和指导,结合任课老师的丰富的科研经历,让研究生综合了解掌握多核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以及云雾计算等高性能计算的最新研究内容及其在地学计算中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高性能计算的最新研究技术,尤其是在地学大数据处理方面的典型应用。重点掌握多核体系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策略,全面深入了解多核体系架构,完善知识结构,能在多核平台、云雾计算平台上进行并行编程,会使用多核技术编程工具进行程序优化及调试,理解高性能计算技术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能独立完成所要求的实验计划。

课程内容:

1       并行计算机系统介绍

2       并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系统      

3       并行体系与多核体系结构

4       基于多核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

5       基于并行计算的的软件设计

6       基于多核计算机系统的编程技术

7       基于多核平台的程序调试技术:

8       基于多核的编译优化技术

9       Windows系统下多线程编程

11     Linux系统下多线程编程

12     Windows系统下利用OpenMP进行进行多线程编程

13   MPI编程模型

14   云计算平台及其地学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多媒体讲授

2、          课堂讨论

3、          上机实习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编程语言、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智能空间计算、空间动态建模分析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武汉大学多核架构课题组编写,《多核架构与编程技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

1.Akhter,S. Roberts,J.著,李宝峰等译,《多核程序设计技术——通过软件多线程提升性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美)格贝尔(Gerber,B.)、麦克比(McBee,J.)著;王庆梅、陈宗斌译,《软件优化技术——IA32平台的高性能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美)仁达敬(ReindersJ著,聂雪军等译,Intel Threading Building Blocks编程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周伟明著,《多核计算与程序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Hagit Attiya   Jennifer Welch著,骆志刚等译,《分布式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智能空间计算》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7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4/48        学分:3

课程名称:智能空间计算Intelligent   space computation

教学方式:讲授+实习考试方式:实习报告、读书报告和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关庆锋、晁怡、王珂、祁昆

课程简介:

主要介绍计算智能与空间分析方法的结合及其在空间优化方面的应用。详细介绍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蚁群算法和地理元胞自动机等计算智能算法与GIS的集成及其在基础设施选址与空间优化等复杂问题中的应用。以城市演变、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异等复杂地理现象的模拟为例,介绍基于多种计算智能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蚁群智能算法、人工免疫系统)的智能元胞自动机和多智能体在城市演变规律等方面的应用。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patial optimization. Topics include the integration of GIS   and typical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ethods, including genetic algorithm,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geo-cellular   automata.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algorithms in the field of facility   siting and spatial optimization are also included. This course also takes the   simulation of complex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s examples, such as urban   evolution, land use change, and geographic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cellular automaton’s and multi-agent’s   applications in revealing urban evolution rules, which is based on multiple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including genetic algorithm,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教学目标:

1. 从总体上了解智能空间计算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

2. 了解典型计算智能算法与空间分析方法的结合及其在空间优化方面的主要应用领域。

3. 掌握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蚁群算法和地理元胞自动机等计算智能算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计算流程及实现方法。

4. 掌握MATLAB等常用的数学优化软件及其程序设计语言。

5. 掌握计算智能算法与GIS集成的模式及其在设施选址与空间优化等复杂问题上的典型应用。

6. 了解基于多种计算智能算法的智能元胞自动机和多智能体在城市演变规律等方面的应用。

课程内容:

第一章智能式GIS概述

1.1 GIS简介

1.2 智能式GIS的提出

1.3 智能式GIS的定义

1.4 智能式GIS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计算机人工智能

2.1 人工智能概述

2.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2.3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2.4 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5 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

第三章人工智能一般算法

3.1 人工神经网络

3.2 遗传算法

3.3 免疫算法

3.4 群体智能算法

第四章 GIS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4.1 GIS有关应用领域

4.2 GIS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3 人工智能在GIS中的研究热点

第五章智能式GIS与空间知识发现

5.1 基于数据挖掘的元胞自动机与空间知识发现

5.2 基于生物群集智能优化的遥感分类方法

5.3 基于蚁群智能的遥感分类方法

第六章智能地理模拟与优化

6.1 地理模拟工具:元胞自动机和多智能体

6.2 基于CA的智能元胞自动机与城市模拟

6.3 基于ANN的智能元胞自动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6.4 基于ACO与元胞自动机的智能式地理模拟

6.5 基于AIS的智能元胞自动机与规划情景模拟

6.6 基于分析学习的智能元胞自动机与城市演变模拟

6.7 基于多智能体的地理空间分异现象模拟

6.8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模拟

第七章空间优化与决策

7.1 智能式GIS与空间点状地物优化

7.2 智能式GIS与空间线状地物优化

7.3 智能式GIS与空间面状地物优化

7.4 基于耦合的地理模拟优化系统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智能空间计算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以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合方式授课,尽可能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2.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训练的关系,尽量作到精讲多练,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和操作。

3.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同时,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和活动。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统计与分析、地理建模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智能式GIS与空间优化》,黎夏,刘小平,李少英著,科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

1. (南非)恩格尔伯里特著,谭营等译,《计算群体智能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程显毅,刘一松,晏立编著,面向智能体的知识工程,科学出版社,2008

3. 夏定纯,徐涛编著,《计算智能》,科学出版社,2008

4. 于卓,吴志华著,《GIS和遗传算法支持的城市空间生长建模》,:测绘出版社, 2010

5. 蔡自兴主编,《人工智能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杨淑莹著,《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Matlab 技术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姜群著,《基于种群概率模型的优化技术:从算法到应用(英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8. 何伟著,《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与优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9. 黎夏等著,《地理模拟系统: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科学出版社,2007

《现代地图学》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3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4/ 48  学分:3

课程名称:现代地图学   MODERN CARTOGRAPHY

教学方式:讲座考试方式:写论文

任课教师(至少2人):王琪、奚大平、杨乃

课程简介:

系统地介绍现代地图科学的进展、地图的基础、地图符号、地图内容的表达、地图的设计与编绘、电子地图及地图的分析与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地图学发展情况,数字地图的设计与编绘,地图的自动综合,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制作。

This course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modern cartography, base and symbols of map, representation of map   content, map designing and compilation, digital map and map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it aims at help students   lear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modern cartography, digital map compilation,   map generalization, and digital map design.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现代地图学的新理论、制作技术和分析应用方法,了解现代地图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在城市、区域、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2.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加强对地图制图原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学习制图表达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 科学探索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讲现代地图科学进展

第二讲地图的基础

第三讲地图符号

第四讲地图内容表达

第五讲地图的设计与编绘

第六讲电子地图

第七讲地图的分析与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座、自学及实验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地图学,地图可视化;后续课程:地图的分析与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袁堪省著.,《现代地图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琪等,《地图学教程》,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教材,2008

参考书

1. 廖克著,《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

2. 马耀峰等,《地图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

3. 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祝国瑞等,《地图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 黄文骞,《地图模式识别原理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00  

6. 祝国瑞等编著,《地图分析》,测绘出版社,1994

7. 王家耀等编著,《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8. 黄仁涛等编著,《专题地图编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9. 宁津生等编著,《测绘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0. 廖克编著,《地图学的研究与实践》,测绘出版社,2003

11. 尹清哲,《基于GIS的地名数据库系统设计》,[学位论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7

12. 胡毓钜等编著,《地图投影》,测绘出版社,1991

13. Kang-tsung Chang著,陈健飞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14. Al Gore.1998.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  at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Los   Angeles,California,on January 3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0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    4/48     学分:3

课程名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Three-dimens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郑坤刘修国花卫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GIS发展的前沿课程,是适应现代GIS理论与应用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探讨三维GIS的构成、功能、三维地理基础、空间数据的获取、数据模型、建模方法、组织与管理、可视化方法、空间分析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三维GIS典型应用及其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三维GIS这一前沿的最新发展和在专业中的应用前景,掌握三维GIS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与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This course is one of topics courses of GIS development.   It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GIS, acquiring of spatial data, data mode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visualization methods, spatial analysis. It explores 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and models of three-dimensional GI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it aims at help students mastering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three-dimensional GIS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t also help   students master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of   three-dimensional GIS, which are the base for further academ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教学目标:

建立学生的三维GIS的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国内外三维GIS的研究、应用前沿,结合研究方向形成利用三维GIS技术解决实际科研与应用方面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三维空间数据获取、三维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三维空间对象建

模方法,三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三维GIS软件,三维GIS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三维GIS在城市地质中的应用,三维GIS在数字矿山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论文互动讨论+专题报告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统计与分析、地理建模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朱庆、林晖等,《数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城市环境中的三维城市模型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史文中,《三维空间信息系统模型与算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 李成名等,《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2. 刘春,《激光三维遥感的数据分析与特征提取》,科学出版社,2010

3. 刘新,《三维空间关系的描述及其定性推理》,测绘出版社,2010

4. 左小青,《道路交通网络三维GIS数据组织与可视化》,测绘出版社,2011

5. 程朋根,《三维空间数据建模及算法》,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6. 王长波,高岩《3D计算机图形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10

《智慧城市》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16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    4/48     学分:3

课程名称:智慧城市Smart city

教学方式:讲授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扈震、曾文、吕建军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了适应城市信息化发展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物联网等技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管理对象,建立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行业的创新型应用,最大限度地共享利用各种城市信息资源,为社会经济提供信息服务。

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ing demands placed onurban   informatiza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techniqu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internet of things.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s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urban for socio-economic information services.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框架,了解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若干行业典型应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行业信息化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数字市政平安城市数字化城管智能交通

等多种智慧城市的行业应用。并介绍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如3S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行业应用和多种IT技术及在专业中的应用前景,掌握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多种实用方法,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知识点,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由学生做智慧城市行业研究报告。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地理信息工程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郝力等编著,《数字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书

1.          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仇保兴等,《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家耀等,《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方案及推进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5.          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朱定局,《智慧数字城市并行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

7.          修文群,《新一代数字城市建设指南》,科学出版社,2006

8.          钱建,《数字城市建设》,科学出版社,2007

Advanced Remote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3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16/32学分:2

课程名称:Advanced Remote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

教学方式:讲授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从国外大学聘请的专家教授

课程简介: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ISRS and GNSS to issues in a variety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identifying the variable and nature of data, desig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preparing and presenting research   results.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GIS RS   and GNSS application and emerging debates will also be included. It combines   lectures, readings, discussions, and hands-on exercises to help students with   GISRS and GNSS background to develop more   GISRS and GNSS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for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教学目标:

该课程为全英语国际化课程。通过请国外知名大学的高水平专家教授来学院全英文授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研究生培养环境,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促进研究生提高英语水平,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并受到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

课程内容:

1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an Overview

2Research Design

3Laying out a RS   Research Project

4RS Research Project   I:City RS

5RS Research Project II:   RS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6Group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7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探索学习。

课程的授课大体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讲述相关领域国际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准备做研究之前,怎样选好研究课题。老师讲述如何选题、选什么题可以做出成果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怎么撰写、发表研究论文。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提取需要的内容,比较同一研究课题不同的方法,从中得到学生之所需。课上课下,教师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team work)、案例分析和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充分交流。上课过程中,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努力思考。

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做研究及写论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白如何比较不同的研究方法,然后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新方法来达到目的。通过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应用视野,并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展示成果,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Advanced   Remote Sensing》,Liang,   Shunlin 2012Elsevier Inc


参考书

1.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5th Edition 2011James B. Campbell, Randolph H. WynneThe Guilford   Press

2.Digital Imagine Processing》,Kenneth R. Castleman1995Prentice Hall

Advanced GIS Applications》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1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16/32    学分:2

课程名称:Advanced GIS Applications

教学方式:讲授     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从国外大学聘请的专家教授

课程简介: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o issues in a   variety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identifying the variable and nature of   data, desig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preparing and   presenting research results.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GIS application and   emerging debates will also be included. It combines lectures, readings,   discussions, and hands-on exercises to help students with RS background to   develop more GIS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for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教学目标:

该课程为全英语国际化课程。通过请国外知名大学的高水平专家教授来学院全英文授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研究生培养环境,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促进研究生提高英语水平,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并受到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

课程内容:

1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an Overview

2Research Design

3Laying out a GIS   Research Project: From Non-spatial to Spatial

4GIS Research Project I:   Health GIS

5GIS Research Project   II: Big Data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ities

6Group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6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探索学习。

课程的授课大体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讲述相关领域国际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准备做研究之前,怎样选好研究课题。老师讲述如何选题、选什么题可以做出成果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怎么撰写、发表研究论文。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提取需要的内容,比较同一研究课题不同的方法,从中得到学生之所需。课上课下,教师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team work)、案例分析和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充分交流。上课过程中,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努力思考。

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做研究及写论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白如何比较不同的研究方法,然后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新方法来达到目的。通过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应用视野,并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展示成果,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 3rd Edition,2010John Wiley and Sons,Paul Longley, Michael F. Goodchild, David Maguire, and David   Rhind.


参考书

由任课教师课前指定(包括参考书、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资料)。

Advanced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编号:S110002   开课学期:  12      周学时/总学时:16/32学分:2

课程名称:Advanced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教学方式:讲授考试方式:论文或读书报告

任课教师(至少2人):从国外大学聘请的专家教授

课程简介: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the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to issues in a variety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identifying the variable   and nature of data, desig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preparing and presenting research results.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and emerging debates will also be included.   It combines lectures, readings, discussions, and hands-on exercises to help   students with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background to develop more   GNSS data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for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教学目标:

该课程为全英语国际化课程。通过请国外知名大学的高水平专家教授来学院全英文授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研究生培养环境,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促进研究生提高英语水平,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动态,并受到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

课程内容:

1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an Overview

2Research Design

3Laying out a GNSS   Research Project

4GNSS Research Project   I: GNS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5GNSS Research Project   II: GNSS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6Group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7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探索学习。

课程的授课大体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讲述相关领域国际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准备做研究之前,怎样选好研究课题。老师讲述如何选题、选什么题可以做出成果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怎么撰写、发表研究论文。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提取需要的内容,比较同一研究课题不同的方法,从中得到学生之所需。课上课下,教师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team work)、案例分析和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充分交流。上课过程中,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努力思考。

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做研究及写论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白如何比较不同的研究方法,然后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新方法来达到目的。通过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应用视野,并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展示成果,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

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GNSS定位原理与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Alfred Leick  GPS Satellite Surveying》,4th Edition,2013,John Wiley and Sons.


参考书

由任课教师课前指定(包括参考书、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资料等)。

五、必读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

著作

1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刘基余等,科学出版社

2《现代大地测量学》胡明城,测绘出版社

3《大地测量学》徐绍铨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4《高等应用测量》陈永奇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5《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管泽霖等,测绘出版社

6《地球物理学基础》郭俊义等,测绘出版社

7《工程测量学》李青岳等,测绘出版社

8《数字高程地面模型》李志林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9《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边馥苓,测绘出版社

10《海洋工程测量》陈永奇等,测绘出版社

11《数据探测与抗差估计》黄幼才,测绘出版社

12《抗差最小二乘法》周江文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3《测量数据统计分析》陶本藻,测绘出版社

14《概率统计原理和在测量中的应用》李庆海等,测绘出版社

15《资源遥感与制图》卜兆宏等,南京工业出版社

16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谢寿生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17《雷达图象分析及地质应用》郭华东,科学出版社

18GeodesyWolfgang TorgeWalter de Gruyter & Co

19GPS Satellite SurveyingALFRED LEICK等,Wiley

20Digital Imagine ProcessingKenneth R. CastlemanPrentice Hall

21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Paul Longley, Michael F.   GoodchildJohn   Wiley and Sons

22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James B. Campbell, Randolph H. WynneThe Guilford Press

2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24《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25《地图概论》王琪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6《空间数据库》shekhar著,谢昆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7《空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现》李德仁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8《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吴立新等,科学出版社

29《地理信息系统基础》龚健雅,科学出版社

30《地理信息系统》陆守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31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江滨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32《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闾国年等,科学出版社

33《数字城市—理论、方法与应用》承继成等,科学出版社

34《三维数据场可视化》唐泽圣,清华大学出版社

期刊

1测绘学报

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测绘通报

4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5测绘科学

6测绘信息与工程

7遥感学报

9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0地球科学

11软件学报

12计算机学报

13计算机研究与发

14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5计算机科学

16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7微型计算机

18计算机应用研究

19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计算机系统应用

21计算机工程

22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desy

23 Survey Review

24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6Remote sensing

27CARTOGRAPHIC JOURNAL

28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29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30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3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3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

34Computer & Graphics

35Computers & Geosciences

36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7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38The Computer Journal


六、科研能力及素质等要求

(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着重对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培养,对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检验标志为:

1.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测绘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具备较强的测绘数据处理、管理、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测绘学科的重要理论、概念和技术方法及其发展历史有透彻的了解与把握。

3.论文的选题应属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不能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必须在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独立见解。

4.博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反映作者掌握了测绘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5.学位论文立论正确,分析透彻,推理严谨,论据充分,图表清晰,文字简练,层次分明,引证规范,结论正确。


七、学位论文及学术成果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3.博士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用中文撰写,不少于5万字;外文只限用英文撰写,并且须附不少于6000字的详细中文摘要。对论文内容和格式的具体要求,参见我校有关规定。

4. 博士学位论文的文字重合百分比必须≤15.0%(除去本人引用)。

(二)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成果要求

1.学历教育博士研究生申请答辩和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表论文或取得相关研究成果,需达到以下条件:

(1)直博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分类中T2 及以上级别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或T4期刊(国际)及以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

(2)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分类中T3 及以上级别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 篇,或T4期刊及以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篇)。

(3)其他类型博士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分类中T3 及以上级别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 篇,或T4期刊及以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其中英文版SCI检索论文1篇)。

   2.非学历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3. 学位申请人的学术成果应为博士学位论文某些章节的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含增刊)应以现刊或以网上检索到全文为准。

其它说明:

无。

本学位授权点负责人(签名):

     

所在院(系、所、中心)意见:

负责人(签章):

     

学位评定分委会验收意见:

负责人(签章):

     

研究生院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