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汇聚“四力”,奏响战疫与教学的多彩“交响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部省市防控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学校党委决策安排,把工作阵地搬到网络,汇聚组织合力、科技智力、育人活力、干事动力,毫不放松抓紧疫情防控,严守质量开展在线教学,有的放矢推进科研攻关,精准施策解决师生困境,因势利导深化网络思政,科学谋划学院事业发展,奏响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发展的多彩“交响曲”。


汇聚组织合力,一丝不苟抓疫情防控

学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成立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制定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作为巩固拓展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一个重大举措,作为检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次重大考验,坚决执行学校工作安排,党员冲锋在前,师生齐心协力,积极助力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汇聚师生同心防疫抗疫的精神和行动力量。

党员冲锋在前,奋战抗疫一线。学院成立应急工作队,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工作,党员领导干部在岗带班,下沉一线开展工作,确保校园应急响应顺畅。党政班子成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报名参加学校封控突击队,参与学校抗疫一线工作;党员教师季军良、龚君芳、刘袁缘、田玉刚、宋超等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基层抗疫工作。

副院长王伦澈教授参加援鄂医疗队入驻宿舍打扫工作

加强信息报送,构筑严密防线。建立师生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学院-辅导员-支委”三级联动,实时更新全体学生每日身体健康状况和动向。对留校学生和外出实习学生实行点对点式动态跟踪,精准把握归国学生与因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困难学生状况,密切关注学生体温变化、居家身心状态与学习进度,及时做好疫情防护知识普及、政策文件内容传达与重点关注学生的帮扶工作。

广泛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宣传教育,坚定必胜信心。学院利用公众号平台、直播、腾讯会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好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生活指导,激发师生爱国情怀,坚定师生制度自信。学院35个师生党支部迅速响应,开展线上主题党日,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召集学生党支部全体支委会议,部署防疫工作;组织开展“学总书记回信,话青春担当”线上主题团日活动,共话青春使命担当;开展“全国大学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研讨,激励学子抗疫斗志。立足学院学科特色,以科技防控为主题,创新开展我的战“疫”系列主题教育直播课堂,激发学生专业报国志向,两次学习活动吸引近3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向疫而行,展现青春作为。疫情防控期间,20名学子主动报名,针对入驻未来城校区陕西医务人员子女开展学习辅导专项帮扶;IT120志愿服务团队为学院学子开展在线科普讲座。疫情当前,返乡的地信青年亦谱写着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徐德海同学家住武汉,在疫情中主动担任爱心志愿司机,接送医护人员,一周行程120公里;四川达州的王思翔同学为社区居民夜以继日地提供服务,风雨奔波;而在浙江余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朱凯博同学主动参与所在社区的管理工作,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地信学子如一捧星火,在疫情的黑夜中发光发热,传递希望。

学生担任抗疫志愿者


汇聚科技智力,一滴助科学防疫

学院积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为科技抗疫提供地信力量。截止到3月28日,学院教师针对地下水管道巡检、复工复产、旅游业恢复、中医院产业发展、城市大气环境、扶贫攻坚、城市空地管理、疫情数据高效共享、武汉市药房可达性和农情遥感监测等,运用专业知识和多源数据分析,共撰写了12份咨询建议报告,提交到武汉市和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赞扬。

2月20日,宋妍副教授、王绍强教授和研究生李特雅同学提出加强地下水管道巡检、精准消毒处理及水质监测工作的建议,获武汉市长批示。

2月24日,王绍强教授、关庆锋教授、郑坤副教授、杨乃副教授、姚尧副教授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抗疫智力团队,设计开发出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态势分析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分析模型、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初步实现了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态势的动态可视分析,受到光明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楚天都市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

中国自然资源报专题报道学院研究成果

3月8日,由我院田玉刚副教授、王绍强教授以及经济管理学院杨树旺教授与易明副教授,针对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产业化前景,提出的“紧抓抗疫契机推动湖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研究室领导的高度评价。


聚育人活力,一心一意推教育教学

“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学院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在线教学方案,严格教学工作要求,严把在线教学质量关,确保87门课程顺利开课。组织开课课程在线普查,组织学院党政领导、学科带头人、各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在线听课,确保87门课程门门有进课督导、有效果调研、有问题反馈,确保在线课堂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转变授课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教学QQ群,开展线上教学、组织线上讨论、讲评课外作业、记录平时成绩,确保学生学习“不掉线”。教师乡村老家开课、国外跨洋开课、隔离点开课,不但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而且让师生有了更多换位思考,拉近了师生情感距离。

学院老师们在授课中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负责人郑贵洲老师年前回到福建乡下过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教学计划。他克服没带电脑、没带数据、没带资料的困难,想方设法研究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在线授课、推送慕课、在堂研讨、讲评作业,一个手机在QQ直播间实时讲课,一个手机播放PPT,保证在线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在疫情面前,郑老师克服了各种困难,尽心尽责,开展线上教学,深受鼓舞。

郑贵洲老师授课时学生电脑屏幕截图

28名研究生助教在本次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经过任课老师远程面试和岗前培训后,积极协助老师探索“隔空”教学,配合老师组建线上课堂,耐心为同学们提供线上答疑,实时反馈,增进师生有效交流。

434名本科生、175名全日制硕士生、3名留学研究生、22名在职工程硕士、9名博士生今年毕业,面临着严峻的毕业就业工作挑战,学院领导带头领任务,深入学生班级,对本科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班主任逐一了解学生情况,一方面指导有课程学习任务的抓紧时间选修课程,督促毕业论文工作,另一方面端正学生就业态度、引领学生积极就业。论文指导老师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论文远程指导,确保学生论文质量。

98565

教师在线指导学生论文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了6次摸底,针对学位论文完成有困难的研究生按照“一人一策”方式,有力推进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针对部分学生的论文材料和数据存放在实验室电脑中的情况,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及时向学校请示,3次派遣老师前往新校区,帮助师生打开实验室网卡和电脑远程操作模块,便于文件下载和实验运行。截至目前,9名博士生已经完成网络预答辩环节,180多名研究生提交了学位论文,论文质量审核和外审专家邀请工作有序进行,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下,预计4月中旬完成第一批答辩学生的论文评阅工作。

博士毕业生在网络进行论文预答辩

3月8日,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线召开“抗疫情、促招生、稳就业”专题工作会议,系统分析、科学研究学院招生就业工作。会后,印发《关于推动2020届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的工作办法》,确保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精准有效完成。


汇聚干事动力,一往无前谋事业发展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两不误”,落实居家办公工作要求,严明居家办公纪律,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师生返校复学复工、毕业就业等近期重点工作,学院先后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党委扩大会、教职工大会、院直系统工作会等,围绕“如何发挥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学院工作的落实”展开专题研讨,认真学习黄晓玫书记和王焰新校长在学校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的讲话材料,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学院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以学科认证为契机推进一流学科建设。3月1日,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会,研讨学院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部署专业建设工作,并就积极推进测绘工程、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根据会议部署,分别在数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集中研讨动态数据填报工作,确保顺利完成测绘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认证工作。

立足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科学谋划学院“十四五”规划。3月19日召开党政领导班子视频会议,3月26日召开学科工作组成员视频会议,集中研讨学院“十四五规划”工作。党委书记许德华对学院“十四五”规划制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院长王绍强领学《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迈向2030》,会议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等方面开展研讨,一致认为要高度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平台建设、重要学术成果产出(高质量的论文、高水平的咨询建议报告等)、重要教育教学成果、重大项目等,为学院下一个五年高水平发展指明方向。

慎终如始抗击疫情精心准备返校开学。3月22日,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召开2020年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上级关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要求及会议精神,学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复工复学及师生返校工作暂行方案》并部署安排学院重点工作。强调全院师生要严格按照学校方案和要求,遵循“生命安全第一、防控势态不减、分类分段实施、教学科研优先”等原则,确保周密细致、安全有序、防控到位,坚决防止疫情反复,为学院复工复学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