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感恩教育特别栏目
编者按:一段师生情谊,一段感恩故事。2024年,学院秉持着以资助人,以行励人的理念,选树了一批来自我们身边的优秀朋辈榜样。好学者,择良师而从之。学生的优秀既来自自身不懈努力,也与背后的老师紧密联系。为深入树榜样、常感恩的反哺理念,我们整理并分享一批来自我身边的老师与学生的育人故事,希望广大学生尊师重道,通过榜样的力量,不断提升自我,续写师生情谊。
讲述人:张卓然,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科学类11D234班,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第18期李四光计划学员,平均学分绩点3.95,综测排名班级第一,获2024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校级“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人生的求知旅程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以智慧与关爱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陈旭老师于我而言,便是这样的引路人。
第一次正式相见,是在大一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怀揣着对未来学业的憧憬与些许迷茫,我忐忑地站在南望山图书馆的门口,等待与陈老师一同规划我往后的学习方向及专业课程。那时的我,面对大学纷繁复杂的课程体系,仿若置身于一片知识的浩瀚丛林,不知该如何抉择前行路径。当我磕磕绊绊地倾诉着课程繁多、考试密集带来的压力时,老师向我说起他的学习经历。他在本科期间同时选修了两门专业,那段日子,忙碌是生活的主色调,时间被课程与考试切割得支离破碎,可他话语中没有丝毫抱怨,反倒是透着一股子坚毅与执着。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学业之路恰似攀山,其间荆棘丛生、陡坡险峻,然每一次跨越艰难,皆是在锤炼羽翼,磨砺心智。课程繁杂、考试密集,不过是成长途中的试金石,唯有咬牙挺过,方能铸就过硬本领,领略山顶绝美风光。我似乎明白了老师意图,眼前的困境不过是通往卓越的进阶之梯。
陈旭老师
其实,早在大一的时候,我便与陈老师“结缘匪浅”。初入大学的我,满怀热忱,渴望投身科学研究,冒昧给素未谋面的陈老师发去邮件,询问参与项目事宜。本以为邮件会石沉大海,或是得到寥寥数语的敷衍回复,可未曾想,老师很快便耐心作答,字里行间满是关切与鼓励。他悉心告知我项目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并叮嘱道,项目会涉及实验室测试分析,若感兴趣可以跟进学习,还鼓励我来年尝试自己负责申报产学研项目。老师耐心且满含鼓励的回复,在我心间种下了一颗科研梦想的种子,悄然开启了我追逐科研之路的序章,自此,诸多关联与故事便围绕着这份缘分徐徐展开。
大一下学期,当得知我有意报考“李四光计划”,陈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与鼓励,他的认可像是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在逐梦路上愈发坚定自信。
暑假在秭归实习,非常有幸聆听陈老师为大二学生作的关于长江中游湖泊环境演化的报告。从远古时期地质构造运动对湖泊雏形的塑造,到近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格局的演变,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科学历程娓娓道来,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们洞悉自然奥秘的大门。其间,我仿佛能看到科研工作者穿梭于湖岸河畔,风餐露宿采集样本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对科研事业纯粹的热爱,以及对于于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论证的严谨治学态度,恰似工匠雕琢美玉,精益求精,不容丝毫懈怠。
在秭归实习临近尾声时,我与陈旭老师、曾令晗老师及学姐一同前往沿江渡口采集土壤和硅藻样品,沿途,壮美的三峡风光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地理课。老师指着路旁裸露的岩石,侃侃而谈:“瞧这石灰岩,历经亿万年海水沉积,又在板块运动挤压下抬升,溶洞、石笋便是它与水长期‘对话’的结晶;再看那断层,恰似大地的一道‘伤痕’,是板块剧烈碰撞的印记,一侧岩层陡然拔高,一侧深陷低伏,像是诉说着地球内部磅礴力量的角逐。”他渊博的学识化作灵动的音符,为沿途山水谱写出一曲曲科学的乐章,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原本晦涩的地理知识鲜活起来,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采集结束后,老师宴请大家,围坐饭桌,欢声笑语间,满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如今,我有幸正式加入老师的课题组,组会上思维碰撞的火花、与学姐学长交流的温馨点滴,我沉醉于这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温暖情谊之中。面对项目申报的繁琐流程、繁重课程的压力以及专业论文的严苛要求,我时常感到手足无措。而陈老师总是用沉稳的话语、独到的见解为我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在学术的荆棘中坚守初心,在生活的风浪里砥砺前行。
从初入大学时那个在陌生城市中惶恐不安、内向胆怯的少年,到如今能够自信从容应对生活种种挑战之人,这一路的蜕变,离不开陈老师的倾心相授与悉心关怀。他以师者之爱为薪,点燃我内心自信而坚定的心火;以渊博学识为光,驱散求知路上的黑暗迷茫;以人格魅力为帆,助力我在学术与人生之海破浪远航。这份师恩,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将铭记于心,怀揣感恩,循着老师的足迹,在未来征途上奋勇拼搏,不负期许。
谢谢您,陈旭老师!